制造业为什么迫切需要降税?
【jdb电子游戏平台网站
网】在3月5号的政府工作报告中,一枚核弹级消息被当场宣布,风传已久的大降税措施终于实行了,预计可以降负接近2万亿之多。
这次的工作报告中,令人振奋的最大利好,就是增值税大降3%,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:确保所有行业的税负只减不增。
中国的制造业,是一个营收很大,但是净利润很少的行业,而增值税作为万税之王,正是按照营收来收取的。按照利润来收取的那叫企业所得税。
自从2003年把房地产定为支柱产业后,制造业的辉煌就逐渐淡去了,从一个黄金行业慢慢的变成黑铁行业。社会现象也从到处托关系求人去工厂干活,到现在工厂老板到处招工招不到。到了2018年,中国的著名企业家里,大部分都是房企老板,制造业已经非常罕见了。
企业利润低,就支付不起高工资,导致工厂招工荒。年轻人都想坐办公室当白领,也不愿意去工厂吃苦受累了,因为不但工资低,还很辛苦。毕竟工厂天天都是工作12小时以上的,还是重体力劳动。
虽然辉煌不在,但是中国制造业这么多年积累的庞大规模可不是一个小数,以中国制造业这么庞大的规模而言,3%可真不是一个小数目。
其实,早在央视《对话》栏目中,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就说出了中国工业的现状。
李毅中:我呼吁把制造业的增值税税率减下来,因为利润太低了!
中国制造向高端制造攀升趋势明显,中国工业人用实力撑起了中国工业的力量,未来,我们该如何让更多的人一起来坚守中国工业?
针对这个问题,原工信部部长、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回答道,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都不要脱实向虚,实体经济是我们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。
我们是进出口大国,出口世界第一,进口世界第二。出口什么东西呢?货物出口里95%是工业品(附加值偏低的),进口里72%的工业品都是我们还生产不出来的,我们还需要的那些工业品。
我们现在的工业还是大而不强,是制造大国,还不是制造强国,我们的产品还处在中低端。说工业的重要性并不是贬低其他行业,但是现在确实存在着工业被空心化,工业被边缘化的现象。
要解决工业空心化,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:一个财税,一个金融,肯定要支持工业,支持实体经济。
制造业税降3个点,到底意味着什么?
“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%的税率降至13%,将交通运输业、建筑业等行业现行10%的税率降至9%,确保主要行业税负明显降低”,当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实施更大规模减税时,人民大会堂内接连响起两次掌声。事实上,之前在新闻发布厅,提前看到政府工作报告的一些记者们,已经为这个巨大的降幅而震动乃至激动过一次。
因为这背后的含意再明确不过:大减税甘霖落地,这是一次向实体经济的实质性让利,更多企业将能轻装上阵的大举措。2018年因增值税税率下调1个点,10个月内就减税1794亿元;而这次的减税红利无疑将成倍增加。根据政府工作报告,减税加社保减负,可以“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负担2万亿元”,力度超人预期,尤其是对制造业而言,这是一场期盼已久的及时雨。
减税最直接的效果是提高企业利润率。这次减税力度最大的制造业,是高度竞争的行业,利润率本来就薄,这几年许多企业最大的难题是:成本高企,向哪里要利润?连人大代表雷军也曾直言:“小米硬件综合净利润率不超过5%”。而在各项成本中,除了融资成本、用人成本、用地成本、物流成本等,税赋成本也是其中之一。也正因此,降成本构成了三去一降一补的核心内涵之一;去年以来,如何通过给企业实质性减税降成本,更是全国上下的关切重点。从去年增值税税率降低1个点,到今年初确定新推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措施,再到今天释放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的重大减税举措,减税大招频出,表明改革承诺正在稳步兑现,改革重点切切实实地放到了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上。
减税的衍生效果是稳就业。随着我国经济运行“稳中有变,变中有忧”,经济转型阵痛凸显,就业形势压力不小。正因此,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“就业优先”,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。而这一次“重点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”,正是因为制造业企业、小微企业是我国就业的重要容器。在中国民企500强中,制造业是主体;中国的民营经济,吸纳了80%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,90%以上的新增就业。通过减税,稳住企业阵脚,不仅能提升企业活力,更是保就业的重要举措。
进一步说,减税,不仅能提供减负的“金线”,协助守住就业的“底线”,还有一条“延长线”:那就是调结构。这如何理解?有位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的负责人说:增值税降1个点相当于给企业“增加了8%左右的科技研发费用投入空间”。换句话说,税赋轻了,创新就包袱就少了,产业转型升级有了更多可能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,减税不仅是眼前账上的红利,更是长远的发展红利。
当然,有人一定会问: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负担2万亿元,财政吃得消吗?确实,让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,就意味着一次收入与支出的再平衡,一次政府与市场间利益格局的再调整。具体来说,既要向实体经济让利,确保实质性减税,又要保证民生开支不打折扣,主要的担当还在政府,主要的出路就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,“各级政府要过紧日子”。但可以相信:紧日子不是苦日子,减税从长远看绝不等于减收,为企业减负最终都能变成“放水养鱼”,推动国民经济更加繁荣发展,实现多方共赢。
【jdb电子游戏平台网站
网】在3月5号的政府工作报告中,一枚核弹级消息被当场宣布,风传已久的大降税措施终于实行了,预计可以降负接近2万亿之多。
这次的工作报告中,令人振奋的最大利好,就是增值税大降3%,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:确保所有行业的税负只减不增。
中国的制造业,是一个营收很大,但是净利润很少的行业,而增值税作为万税之王,正是按照营收来收取的。按照利润来收取的那叫企业所得税。
自从2003年把房地产定为支柱产业后,制造业的辉煌就逐渐淡去了,从一个黄金行业慢慢的变成黑铁行业。社会现象也从到处托关系求人去工厂干活,到现在工厂老板到处招工招不到。到了2018年,中国的著名企业家里,大部分都是房企老板,制造业已经非常罕见了。
企业利润低,就支付不起高工资,导致工厂招工荒。年轻人都想坐办公室当白领,也不愿意去工厂吃苦受累了,因为不但工资低,还很辛苦。毕竟工厂天天都是工作12小时以上的,还是重体力劳动。
虽然辉煌不在,但是中国制造业这么多年积累的庞大规模可不是一个小数,以中国制造业这么庞大的规模而言,3%可真不是一个小数目。
其实,早在央视《对话》栏目中,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就说出了中国工业的现状。
李毅中:我呼吁把制造业的增值税税率减下来,因为利润太低了!
中国制造向高端制造攀升趋势明显,中国工业人用实力撑起了中国工业的力量,未来,我们该如何让更多的人一起来坚守中国工业?
针对这个问题,原工信部部长、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回答道,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都不要脱实向虚,实体经济是我们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。
我们是进出口大国,出口世界第一,进口世界第二。出口什么东西呢?货物出口里95%是工业品(附加值偏低的),进口里72%的工业品都是我们还生产不出来的,我们还需要的那些工业品。
我们现在的工业还是大而不强,是制造大国,还不是制造强国,我们的产品还处在中低端。说工业的重要性并不是贬低其他行业,但是现在确实存在着工业被空心化,工业被边缘化的现象。
要解决工业空心化,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:一个财税,一个金融,肯定要支持工业,支持实体经济。
制造业税降3个点,到底意味着什么?
“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%的税率降至13%,将交通运输业、建筑业等行业现行10%的税率降至9%,确保主要行业税负明显降低”,当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实施更大规模减税时,人民大会堂内接连响起两次掌声。事实上,之前在新闻发布厅,提前看到政府工作报告的一些记者们,已经为这个巨大的降幅而震动乃至激动过一次。
因为这背后的含意再明确不过:大减税甘霖落地,这是一次向实体经济的实质性让利,更多企业将能轻装上阵的大举措。2018年因增值税税率下调1个点,10个月内就减税1794亿元;而这次的减税红利无疑将成倍增加。根据政府工作报告,减税加社保减负,可以“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负担2万亿元”,力度超人预期,尤其是对制造业而言,这是一场期盼已久的及时雨。
减税最直接的效果是提高企业利润率。这次减税力度最大的制造业,是高度竞争的行业,利润率本来就薄,这几年许多企业最大的难题是:成本高企,向哪里要利润?连人大代表雷军也曾直言:“小米硬件综合净利润率不超过5%”。而在各项成本中,除了融资成本、用人成本、用地成本、物流成本等,税赋成本也是其中之一。也正因此,降成本构成了三去一降一补的核心内涵之一;去年以来,如何通过给企业实质性减税降成本,更是全国上下的关切重点。从去年增值税税率降低1个点,到今年初确定新推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措施,再到今天释放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的重大减税举措,减税大招频出,表明改革承诺正在稳步兑现,改革重点切切实实地放到了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上。
减税的衍生效果是稳就业。随着我国经济运行“稳中有变,变中有忧”,经济转型阵痛凸显,就业形势压力不小。正因此,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“就业优先”,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。而这一次“重点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”,正是因为制造业企业、小微企业是我国就业的重要容器。在中国民企500强中,制造业是主体;中国的民营经济,吸纳了80%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,90%以上的新增就业。通过减税,稳住企业阵脚,不仅能提升企业活力,更是保就业的重要举措。
进一步说,减税,不仅能提供减负的“金线”,协助守住就业的“底线”,还有一条“延长线”:那就是调结构。这如何理解?有位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的负责人说:增值税降1个点相当于给企业“增加了8%左右的科技研发费用投入空间”。换句话说,税赋轻了,创新就包袱就少了,产业转型升级有了更多可能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,减税不仅是眼前账上的红利,更是长远的发展红利。
当然,有人一定会问: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负担2万亿元,财政吃得消吗?确实,让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,就意味着一次收入与支出的再平衡,一次政府与市场间利益格局的再调整。具体来说,既要向实体经济让利,确保实质性减税,又要保证民生开支不打折扣,主要的担当还在政府,主要的出路就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,“各级政府要过紧日子”。但可以相信:紧日子不是苦日子,减税从长远看绝不等于减收,为企业减负最终都能变成“放水养鱼”,推动国民经济更加繁荣发展,实现多方共赢。
网友评论
条评论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