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db电子游戏平台网站 网 >杂志精华>正文

1135家制造企业转型 看他们如何“玩死”自己

   【jdb电子游戏平台网站 网】我数了一下,这些年跑过的制造企业不知不觉中居然已经有1135家了!老实说我自己也挺惊讶的。
 
  走得多,见得多,感慨也不少,尤其是这几年制造企业日子不好过,大家纷纷动起了“转型升级”的脑筋。成功的有那么一些,但更多的是把自己玩死的。
 
  今天我就跟你们说说,制造企业都是怎么在转型升级中把自己玩死的。
 
1135家制造企业转型 看他们如何“玩死”自己
 
  巨婴病
 
  我走过的1000多家制造企业里,70%都是自己感觉四面楚歌,渠道、店铺全军覆没,人力、材料成本日日攀升。靠打鸡血、跳励志操、给员工洗脑、给客户送钱,拉着代理商加盟商吃吃喝喝,这些老办法是没啥希望了。想突围呢?放眼一望,四面八方都是互联网、互联网、互联网!
 
  于是土豪们纷纷开始“转型”,做吸尘器的改作机器人,做农机的改做无人机,做衣服的改做定制互联网平台,天下熙熙攘攘,皆为贴上互联网。
 
  很多人以为传统企业不懂互联网,按照经验,工业4.0、CPS、C2M、互联网+、智慧工厂、工业互联网……说起这些新词,其实土豪们比谁都明白。因为各种培训班他们都去了嘛,跟你聊三个小时不带重样的。然而我转进他们车间一看,乱七八糟一塌糊涂,连20年前的基本精益生产都没有。他们就会说“国内这个行业都是这样的,我们还是比较好的呢!”。
 
  所以我觉得,传统制造企业的困境与其说是因为外部环境的挑战,还不如说是自己内部作死。他们是通过一次次美好而成功的战术,让自己z*终陷入了战略困境之网。现在是越挣扎,网子勒的越紧。所以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发现,好像自己什么都不做,反而活的还好一些。
 
  我见过一家企业根本没有技术可言,靠买两台设备,招一批人给别人造东西起家。当年靠着关系辉煌过一段,但是车间管理一塌糊涂,贴上个“坚守实业”的标签,就把自己当成了国家民族的救星,站上了道德制高点。
 
  我替国家谢谢您,求您千万别再坚守了,您除了浪费国家的资源没啥贡献,趁早关门该干嘛干嘛去吧,国家其实没有您坚守会更好……
 
  中国的很多制造企业就像一个巨婴,不是大笑就是大哭,要么激进要么蜷缩,总是不能根据自己的现状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战略。
 
  我这次调研的企业中,其中有两家制造企业,管理体系很类似,进车间都要先换衣服、带头套鞋套。表面上看起来管理都不错,但是我在里面用手摸了几处地方,一家让我沾了一手灰,另一家一尘不染。前一家是咱们中国的龙头企业,后一家是北京市顺义区的一家日资企业——这就是我们制造业和国外的差距。
 
  我们看看细节,那家日资企业,里面每一个地方,哪怕是维修车间的工具,都摆放的整整齐齐,厂里每一个员工见面都会微笑着互相问“你好”。你别小看这一句话,当员工有了主人翁意识的时候,每一项改进他都愿意贡献智慧。所以那家日资企业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了极致,这显然是全员参与的结果,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力量。
 
  所以我一直呼吁,中国制造之振兴,s*先在于工业文化之振兴,破除巨婴情结,让企业学会面对现实,学会像成年人一样思考问题。中国现在需要的不是一场以“智能制造”为名的政治运动,而是一场全面的制造业文艺复兴。
 
  文盲病
 
  去年有一次走访一个老朋友的企业,他给我介绍自己转型升级的经验。讲了一堆“互联网+”的理念,然后加上乐视贾总的跨界颠覆生态化反理论,z*后告诉我他准备进军医疗行业,跟日本专家合作做一家高端的、牛叉的、带有互联网思维的医院。
 
  回来后我在网上买了本新华字典送给他,扉页上写了“转型”两个字,这兄弟不明就里,我也没多做解释。今年他投了重金的医院没搞起来,亏了不少钱。再见面说起这事来,我告诉他当时送你字典,就是想让你自己查查那个词是怎么写的,是“转型”,不是“转行”。
 
  一个企业冒然转到全新的行业,既没有行业经验,又没有客户基础,也没有熟悉监管的团队,失败是大概率事件。而转型是指在自己熟悉的行业和领域内闯出一条生路,在熟悉的轨道上做创新。转行是以己之短攻人之长,转型是要在自己z*熟悉的领域中,跳出原来的框架去思考,从而改变现状、求得生路。只有在一个行业内专注地去经营,长期地去耕耘和积累,才能发现那个行业中的痛点问题是什么,才能够针对这些痛点的问题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。
 
  德鲁克说过:“创新未必需要高科技,创新在传统行业中照样可以进行。”美国的创新型企业有3/4来自传统行业,只有1/4是来自科技行业。
 
  转型和创新都需要专注执着的“笨人”,专注在自己的行业。要像华为那样专注,几十年来如一日做通信设备,不炒股、不卖楼、不做金融、不上市。传统制造企业没必要妄自菲薄,觉得自己所在这个行业没什么前途,一定要跨界到云里雾里的高科技行业去。并不是所有人都非要去搞什么互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。你是炸油条的,就把油条炸好,炸成全世界z*好的油条,生意不见得比阿里巴巴小。如果遇到瓶颈要转型,可以跳出原有路边炸油条的框架,看看能不能标准化,能不能做成写字楼外卖,能不能配上特制豆浆,或者能不能联合附近的油条摊、煎饼摊整个小吃一条街,这才是真正在转型。
 
  转型的关键在于价值创新,为整个产业链赋予新的价值,没有了价值创新,“转型”只能沦为“转行”。中国制造企业要学会把这两个词区分清楚。如果实在不明白,我也可以卖你一本字典,回家慢慢研究。
 
  模式病
 
  这几年互联网行业急速发展,像一个幽灵一样笼罩在中国经济的上空,给我们的制造企业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,这就是迷信“模式创新”。
 
  今天我们的传统制造企业非常热衷于搞各种各样的“模式”,任何一个“大师”提出任何一种模式,都有制造业的土豪前赴后继为之买单,去当大师的小白鼠。而这些模式说到底就一句话“找个新渠道卖货”。
 
  线下代理商不行了改电商,电商不行了换微商,再不行就做直播,做社群营销,做IP营销,C2C、C2B、C2M、O2O、OAO……动不动设个小目标,砸几个亿建个平台。z*后发现,无论建了多少个平台,用了多少种模式,自己的品牌、自己的产品还是不值钱。
 
  其实无论是什么模式,热闹的也就是那三两年,z*终能让我们记住的,还是那些好的品牌,那些好的产品。哪怕这些品牌的价格高一点,我们也能忍着,因为他们能给我们信任。也就是,z*终让一个企业屹立不倒的,还是你的品牌。无论模式如何变迁,渠道如何改变,品牌都能平移、跨越这些障碍。而品牌的背后,归根到底还是你的产品,能不能给客户、给消费者以信任感。
 
  中国制造企业不要迷恋各种模式,在卖货的道路上一往无前的狂奔,而忽视掉品牌和产品的建设。归根到底,我们卖的是产品,不是模式。
 
  牛人病
 
  这几年各种互联网转型培训班的忽悠,也算让传统制造业的企业家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。
 
  如今制造企业面临的一系列困境,很多老板想到的解决方法就是找牛人,找大神。上阿里巴巴挖人,上同行业大企业挖人,再不行去美国挖人。
 
  然而,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引进牛人大神,制造业的企业家们终于得出一个结论:这些家伙都是大忽悠、大骗子。我们的制造企业极少有在自己的身上和企业内部找问题根源的。客观的讲,牛人大神们可能是有不少大忽悠的,但为什么偏偏都被你遇见了呢?当你迷信这些牛人大神能解决你所有问题的时候,这种结局就已经注定了。
 
  我们有多少制造企业,引入了牛人大神们之后,各种大会小会的开,一下子推动这个项目,一下子推动那个项目,各种发散各种头脑风暴,结果哪个项目也讨论不出结果。会议结束,大家做鸟兽散,一切归零,然后再来一轮。
 
  你今天做企业面对的困难,从来不是因为缺少牛人,不是因为你的人不行了,而是因为人的协作方式不行了,也就是你的内部组织架构和沟通机制出了问题。当你的体制不行的时候,用一群牛人,还不如用一群怂人,至少他们不打架。
 
  老板病
 
  前两年,有一个制造业企业家想给干股拉我入伙,老实说他的产品还不错,我觉得挺有前途,企业规模也不算小,拿干股总是不吃亏的。但是我去参加了一次他们公司的例会,回来后就决定不要他的股份,也不参与他的业务了——因为我觉得帮他做事是浪费时间。
 
  我只关注到一个细节,就是整个下午三个多小时的会议,除了我这个外人说了两句,全是他一个人在讲话。讲业务想法,讲发展方向,讲人员分工,整个公司的高管团队,居然没有一个人说话。
 
  这样的公司你可想而知,除了老板一个人拼死拼活的干活,其他人都是旁观者,这个团队肯定是没有战斗力的。2年过去了,事实证明,这个公司发展果然不是很好,原来的转型项目没了下文,蜷缩回传统业务苟延残喘去了。
 
  在我们很多传统制造企业里,老板、领导都是全能选手,无所不能。公司内大大小小的会议都可以成为老板个人成功经验的交流会,成为他传授成功致富秘笈的函授班。你还不敢提不同意见,要么说你不切实际,要么说你不服管。这就是我们制造业企业家们对自己过往成功经验深度迷信的结果。
 
  更可怕的是,一些成功的老板,会在企业内部培养出一个依赖于这种成功的生态系统,他们是这种成功的既得利益者。 所以,对于传统制造业企业家,尤其是曾经很成功的企业家,转型升级的第一步,就是要学会破除自己的权威,摘掉自己的光环。这个过程很痛苦很艰难,但是必须去做。因为只有突破过往成功的束缚,我们才能迎来更大的成功。

标签: 制造企业转型  

网友评论

条评论

最新评论

今日推荐

Baidu
map